赛酷体育新闻

为什么说国内光伏产业已经产能过剩?赛酷体育

2023-08-26 04:02:0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本次展会上,以TOPCon为核心电池技术展出的主流厂商8家(晶科、晶澳、均达、天合、阿特斯、中润、中来、正泰);以HJT为核心电池技术展出的主流厂商6家(隆基、通威、华晟、东方日赛酷体育升、润阳、海源复材);以BC背接触工艺为核心电池技术展出的主流厂商2家(隆基、爱旭)。综合主流一体化或电池厂商的展出方向,行业基本完成了从perc电池时代向更高层级晶硅电池技术时代的过渡,除隆基的HPBC和HJT电池外,其余的电池工艺基本都基于N型210硅片进行制备。这一情形与2021年展出时候的情况还是存在较大的变化,因此,N型大尺寸电池片可能很快会成为下一个组件世代的标配。

  在与通威、东方日升、捷佳伟创的交流中,均表示目前TOPCon集中放量时间点不会早于今年Q4,通威在金堂、眉山产线爬产均不及预期,东方日升在滁州的扩产路线尚未完全确定。捷佳伟创认为PE-Poly目前确实存在较多的爆膜问题,导致良率水平难以达到预期(通威眉山产线尚未实现盈亏平衡)。同时,捷佳伟创认为目前PE-Poly工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多数问题,还是源于从perc电池生产时所带来的工艺惯性所导致的,目前捷佳伟创也在通威积极进行调试,希望在Q4以前能够实现爬产和良率目标。

  目前在HJT方向上,隆基、东方日升、华晟都拿出了相应的组件产品,交流下来,华晟宣城工厂现有750MW产线GW,首选仍是迈为提供的双面微晶工艺路线GW产线GW扩产,会直接按照HBC标准电池方向进行配置,选用均石+迈为+理想万里晖的平行设备组合;东方日升HJT5GW电池线在宁海投产,设备选型未能告知。从跟各方沟通的情况来看,在金属化降本方向上,各个大厂基本形成了统一认知,原本有较高期待的的电镀工艺都不会在首批扩产中被应用(捷德宝、芯綦微装关注度低),转而选取了可靠性更高、工艺更为成熟简单的银包铜方案,纯银耗量被有效降低。根据与捷佳伟创沟通的情况,2021年底至今名义扩产和交付的HJT产线设备,整体的稼动率是不足20%的。从设备厂商角度,他们希望能够匹配更多愿意在HJT电池方向上深度研发、投入和坚持的厂商,对于HJT领域的新进入者,捷佳伟创整体表达了相对悲观的态度。

  作为BC电池代表,爱旭在本次展出中基本主打其ABC电池组件产品,同时更新了logo标识等信息,体现更加国际化的特征。经与爱旭IR团队的深度沟通,爱旭的ABC电池是基于N型TOPCon电池进行的背接触工艺改进。目前爱旭的ABC电池在珠海斗门、浙江义乌两大基地同时扩产,计划Q4完成产线GW满产满销状态。同时,爱旭与济南市政府确定了投资协议,将于24年起在济南投建30GWABC电池及组件产线年达产。爱旭IR团队目前测算ABC电池将100%覆盖海外终端客户,毛利可达到0.4-0.5元/w,净利润0.3元/w。爱旭ABC电池相较于其他电池路径,信息不对称点相对较多,首先是设备选型,据了解,目前仅知道奥特维、迈为、帝尔为其提供了配套设备,IR团队介绍核心设备为背接触图形化和镀膜工艺,此设备为爱旭关联方自研开发,不对外授权专利使用;其次,在关键的金属化环节,爱旭也是放弃了银浆,转而采用了铜金属复合浆料(非电镀)进行替代,极大降低了非硅成本。基于上述信息,目前无法有效判定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爱旭外,BC电池展出另一大厂商即为隆基绿能,隆基绿能HPBC电池基本沿用了perc电池技术赛酷体育,在电极处理上进行了背接触工艺改进。因此,相较于爱旭的ABC电池,隆基HPBC电池工艺更易于理解,但同时暴露的问题也更加明显,根据沟通,目前量产主要是良率问题和组件焊带方式改进问题,在最适配的BIPV场景尚无法应用的原因,主要是焊带改进不到位所带来的漏电问题严重。但后续隆基推出的HBC电池采用了基于HJT的技术路径,有望改善上述问题。

  综合对TOPCon、HJT和ABC/HPBC电池的简单观察,BC类电池在外形美观度上有着非常显著的提高,从爱旭的反馈来看,目前此类组件在海外市场受到的欢迎度非常之高,能够给予很高的溢价水平(3-5美分/w),从前期的研判角度,BC类电池还是更适应于未来工业消费品化的趋势。

  从本届展会了解的信息,210的TOPCon组件功率报至630-690w,210的HJT组件功率报至720-750w赛酷体育,210的ABC组件功率报至600-625w。以上数据较前年展出的组件功率有着极大的提升。根据与东方日升、爱旭、通威的交流,组件功率的拉升除了电池技术革新带来的转换率提高外,组件连接工艺和CTM损失率下降起了关键作用。

  以HJT组件为例,HTJ量产电池转换效率较TOPCon量产电池高出1%左右,但CTM损失低于1-1.5%,因此在组件功率端双方表现出来较为明显的差异。东方日升、华晟均表示,他们目前量产的HJT组件工序与HJT电池生产高度协同,双方共同调试和改善关键工艺,在制绒清洗还原剂使用、金属化及焊带方式上都做了较多的改变。

  以爱旭ABC组件为例,爱旭称在ABC组件环节自研了多套专用设备,以降低CTM损失,从生产工序上看,爱旭称目前珠海斗门工厂已经实现了电池-组件一体化的设计和建设方案,基本可以认为合并了两道关键工序。

  (1)本次展会中,以高景为代表的独立硅片厂商并未参展,宇泽、双良虽参展,但鲜有核心产品推广,除大全新能源、协鑫外,其他的上游厂商均未参展。协鑫的参展更多展示其集团多元化板块优势,对于颗粒硅的介绍也相对较少,上游厂商产品同质化情况还是非常明显,从现场各家企业的介绍来看,产能规划目标明显高于下游消纳目标。

  (2)本次国内知名的光伏产业链辅耗材厂商悉数到场参展,但整体鲜有新品。主要关注了以复合材料为核心的新一代边框产品,在此领域,亦有多家厂商布局,产品均已进入导入期。根据现场收集的信息,光伏产业链任意单一辅耗材领域,基本有5家左右的成熟企业参展,产能和市场格局竞争情况可见一斑。部分的辅耗材厂商在寻求转型,通过展会参展侧重点来释放信号。以永臻科技为例,此次布展并未出现在金属结构件展区,而是在光伏建筑应用展区参展,并展示了下属光伏建筑幕墙品牌“臻彩”、“臻珊”。根据与永臻科技展区工作人员的交流,永臻光伏建筑幕墙主要示范项目累计装机10MW+,采用组件来自于天合,与南京大学联合研制了透光的仿木纹和仿砖纹玻璃。

  以福斯特为例,福斯特主要对于未来在钙钛矿膜层用的材料研发方向进行了展示,包括TCO膜及相应的靶材,与参展的其他胶膜厂商相比(百家年代、祥邦、明冠),其对于未来上游材料研发的投入和关注度显然更高。

  国内主流光伏设备厂商(晶盛、连城、红太阳、北方华创、高测、宇晶、捷佳伟创、迈为、理想万里晖、理想晶延、奥特维、小牛自动化、釜川、拉普拉斯、均石、科隆威、启微星、微导、先导、帝尔激光、海目星、大族激光)本次均设有展台,但从交流情况来看,设备厂商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厂商参展均以沟通客户为主,并未提供更多新产品解决方案。从简单交流来看,核心设备厂商的市占率在迅速集中,新兴设备厂商对于主材厂商的依附更加明显:

  (1)在硅片制程方面,晶盛、高测享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连城锁定隆基仍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北方华创市场份额受到一定挤压,晶阳机电等中小设备厂商未再参展;

  (2)在现有的TOPCon制程下,捷佳伟创和拉普拉斯具备绝对的领先优势,迈为在丝网印刷设备方面仍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与科隆威等二线设备厂商交流下来,订单量依然比较饱满(现在下订,23年排产难度较大);

  (3)在现有的HJT制程下,迈为、均石、理想万里晖仍是主要设备厂商,三大设备厂商均有绑定的主材厂,各自报的在手订单均超过5GW,捷佳伟创没有实际量产订单在手,希望寻求长期合作方共同研发新的工艺路线。汉可的HoFCVD也在参展序列,但目前看实际推广效果一般;

  (4)因为近年来SE工艺的广泛采用,此次参展设备商较前年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激光设备厂商数量的显著增加,其中帝尔激光优势较为明显。激光转印设备新兴厂商苏大维格并未参展。此外,与2021年展会相比,此次参展的真空设备零部件厂商明显增多赛酷体育,其中以腔室、泵、阀厂商为主,电源等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厂商数量较少。在此,特别关注了具有完整自主研发能力的蝶阀和等离子泵厂商中科九天,从简单交流情况来看,进口蝶阀、分子泵代理商表示交付周期需要8-9个月,国产厂商表示需要6-7个月,未来,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其中独角兽厂商的发展态势值得追踪。

  本次展会与2021年相比,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大量电网应用侧非传统光伏企业参展。从现场的交流情况看,华为、比亚迪、昱能科技、三一重能、国电新能等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

  (1)华为、比亚迪等提供的风光储换一体化解决方案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光伏制造体系,对于发电侧和用电测的整个架构进行了调整,在储能产品的视角上,为将来的光伏发电应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以昱能科技为代表的光伏发电电子系统厂商此次带来的展示也受到了较高的关注,昱能展示了其在欧洲和北美的户用、集中式案例,通过电子元器件的微系统控制,提高了组件发电安全性的同时,也解决了并串联组件发电“木桶原理”的效率损失问题。根据与昱能的简单交流,其认为今年内国内超过15个省份将陆续出台落地分布式光伏安全使用指引,对于关断器件的使用将被纳入到强制性范围,同时对于保护类电子器件的适配标准体系也将提出明确要求,防范“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

  (3)从现场跟投资同行的交流,大家普遍对于展会上最为期待的还是制氢方向,从有限的交流看,大家对于制氢成本下降呈较为乐观的态度,其中降本主要路径还是来自于设备零部件国产化、催化剂材料替代和保护性材料替代三个方向。

  从现有的情况看,光伏产业链面临着明显的结构化失衡问题,存量的perc产能将面临加速退出的局面(与通威原电池专家团队交流,表示目前欧仓的组件库存已经出现了过剩迹象),而海外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如印度)对基于N型高效电池的组件仍有着一定的需求。原本存量perc产能温和出清的计划随着大量TOPCon产能的涌入将变得无法实现,这将导致一大批配套企业面临竞争格局迅速恶化的情况,所以振国总在展会期间警告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因此,认为,对于传统产能博弈型的产业环节,应谨慎投资或加速退出,关注企业现金流变化情况,重视应收账款、存货周转等核心指标,调低未来2-3年二级市场此类标的的估值预期。

  此次观展过程的显著感受,就是一体化巨头厂商对于研发投入和新产品推广的重视,同时降低自身产能的绝对投资额。以晶科为例,沟通中晶科明确表示了其在HJT电池技术上的储备能力,同时计划引入更多的代工厂商作为其TOPCon电池的生产合作伙伴。如果“均达模式”被证明可以广泛复制,未来一体化巨头厂商将有可能更多向纯科技公司方向转型,降低对制造属性的依赖,形成类似于半导体行业IDM、Fabless和Foundry三大模式共存的局面。以此为逻辑,需要跟踪比如钧达股份、仕净科技、和光同程的发展进展及客户绑定,寻找α的机会。

  随着存量产能各个环节博弈情绪的加重,股权资本预计会降低对产业链成熟环节的关注度(风险排序:辅耗材<设备<主材),转而将视角放在更具成长性的方向上。因此,目前在产业化放量前夕的重要技术环节应当被重视,尤其是技术环节所对应的新产品已经在下游完成了初步的市场教育(比如BC类电池)且未来有2-3年的明确红利期。其中明星团队创业项目和新兴技术的头部项目(协鑫纳米、重能科技)值得研究关注,同时以此所带来的增量辅耗材市场仍予以一定的关注(丁基胶、转光膜)。

  此次观展过程中,对于设备零部件方向还是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国内厂商企业为了保障交付,更多启用国内供应商,捷佳伟创主动介绍其蝶阀供应商和电源供应商与沟通交流。未来,随着设备的进一步降本,国产零部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细分环节。同时,与部分零部件厂商交流过程中发现,光伏设备与半导体设备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零部件可同时在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医疗设备、制氢设备形成平替。除此之外,目前国内零部件厂商多数由原国企改制而来或代理商发展而来,尚未形成绝对头部企业,可以关注一级市场较为稀缺的投资机会,如中科赛酷体育九天、瀚强电源等。

  欧美、印度、中东均在建设自己的光伏产能,平均的对进口产品替代比例目标都设定在35-40%,目前一体化厂商均通过合资公司方式参与海外产能建设,未来将更多输出生产工艺服务(隆基绿能在展会中做了特别宣讲介绍)。因此光伏,对于一体化厂商,仍要关注其在海外市场新商业模式建立是否顺畅,是否具备长期的竞争潜力。同时,各大主材厂商均在东南亚布局产能,以上产能对国内产能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平替还有待观察。

  (2)鉴于海外新产能建设期间仍将维持高额的Capex投入,短期对于设备和部分辅耗材厂商仍是利好为主。根据与捷佳伟创、福斯特、祥邦的交流,他们均在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和美国配套了相应的工厂,以应对海外的产线建设和产能投产需求。

  (3)在“光伏出海”的历程中,需要对于海外光伏应用市场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根据与爱旭的欧洲代理简单交流,在以户用分布式为主的需求市场中,对于组件成本的敏感度在显著降低,同时对于消费品化属性需求在提升(安全性、美观度、便利性)。如昱能科技、派能科技、阳光电源等均在海外的应用中不断优化器件功能方案,BC类电池在海外市场享有的高额溢价。同时经与华为交流,

  随着组件功率的提升和并网组件的使用,他们对于个体SiC功率器件在未来组件当中的集成应用表示乐观。延续此逻辑链,需要对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商和配套的电子元器件领域保持关注,如门海微电子。

  本届展会与2021年相比,在BIPV、BAPV等领域各家的展示比例大幅降低,晶科、天合甚至没有推出任何系列化产品,隆基、东方日升展示的主力产品至今的累计装机数据也在100MW以内。经与东方日升BIPV事业部总经理交流,在目前体系下,节能建筑材料因为成本问题仍存在市场推广的困境,同时,能源产品与传统建筑建材在这一交叉领域目前显现出了较大的摩擦成本,从顶层监管权责到执行面的产业政策都相对模糊,虽然本次展会上,隆基、晶科、东方日升与传统建筑材料厂商东方雨虹形成了战略合作共识,但对于两大行业交叉发展进程中面对的核心痛点问题,尚未看到明确的解决方向。

  近两三年时间,光伏行业无疑是整个A股市场最热门的赛道之一,想必很多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光伏行业的投资机会,但是因为关于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被市场广泛传播,以至于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但是,既然光伏行业早就被喊产能过剩了,为什么多晶硅料和组件价格却在上涨呢?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应该下跌才是。

  我们曾试图找一些关于分析光伏行业产能供给和下游需求量的详细测算数据,很想知道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结论是怎样推算出来的,但是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很多相关文章也仅仅强调光伏行业产能已经或者即将过剩,却没有具体数据支撑的推算过程,有些文章会进行简单推算,但是所使用的数据似乎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不太靠谱。因此,我们鹏风价值研究所决定还是自己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对光伏行业产能供给和需求情况进行测算。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图表中用红色字体表示的数据都是我们研究所在中性偏悲观情况下测算的预测值,可能和最终实际数据相差较大。因为认知能力和研究深度有限,文中免不了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欢迎对光伏行业有深入研究和跟踪的朋友不吝赐教。同时也欢迎认可我们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朋友加入我们的投资交流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起致富哦。

  不管光伏行业目前的投资价值如何,作为投资者,我们都应该密切关注光伏行业的发展情况,因为光伏产业的战略意义可能超过新能源汽车。

  毫无疑问,整个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次大变局的最核心变量之一就是以光电和新能源汽车为主的新能源革命。与前几次能源变革不同的是,这次变革的主导者是中国。未来中国必然要持续保持在新能源领域压倒性的投资力度。

  新能源汽车方面,中国已经开始弯道超车了,国产品牌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除了比亚迪,像华为等的加入,很可能颠覆百年形成的稳固的汽车产业格局。未来,除了整车厂外,中国还会诞生一批世界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对中国来讲,光伏产业变革的战略意义可能比新能源汽车更大。因为人类最终极的能源解决方案就两个,一个是太阳能,一个是可控核聚变。可控核聚变还很远,估计还得几十年的路要走。太阳能大发展必将是对整个能源格局的颠覆,而这种能源格局和话语权的重塑,必将引起世界政治和经济生态的巨大变化。中国之前就已经在光伏产业方面占据优势了,光伏整个产业链条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国内的供给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占全球70%以上的份额,其中硅料产能全球占比超过75%,硅片和电池片产能超过95%,组件产能超过75%,而且份额还在不断上升。

  和锂资源不同的是,硅料的话语权在中国手里,中国生产了全球超过75%的硅料。关键是硅料的原材料远没有锂资源稀缺,理论上国内就可以无限供给,只是产线投入比较大和产能释放相对缓慢而已。

  光伏产品最终的需求就是用来发电,一个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组件)、太阳能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等组成。我们说光伏的需求量一般按太阳能电池板的装机量来表示。

  上图是中国光伏协会2020年时统计和测算的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数据,2018年全球光伏组件装量是106GW,2019年是120GW。2020年中国光伏协会预测全球光伏组件装机量是130GW—140GW,事实上,2020年全球光伏组件实际装机量是145GW,超过了中国光伏协会预测的上限。2021年光伏协会预测的装机量是140GW—150GW,事实上,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实际装机量超过180GW,又超过光伏协会预测的装机量上限。显然,过去两年时间里,光伏行业实际需求量都超过了中国光伏协会的预期。

  上图是中国光伏协会2021年时重新做的关于2022—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预测。显然,这次的预测比2019时的预测要乐观地多,不管是保守情况下还是乐观情况的预测值都有明显提高。其中,2025年的预测值从165GW—200GW大幅提升至270GW—330GW。

  看完中国权威部门的预测,我们再看看欧洲光伏产业协会的预测数据。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光伏协会更鸡贼一些,预测值下限和上限的差距更大,这样预测正确的概率显然就更大。欧洲光伏协会在2020年时预测2021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是123.5GW—197.9GW,数据都取到小数点后一位了,好显地更用心更专业些。已知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接近190GW,明显这个数值在其预测的范围之内,接近上限。

  从欧洲光伏协会和中国光伏协会对2022—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最新预测值来看,两者对于上限的预测值相差不大,2022年都是240GW左右,2023年都是275GW左右,2024年都是300GW左右,2025年都是340GW左右。至于下限,欧洲光伏协会要保守的多,直接是上限的腰斩值,这就有点太不精确了。

  鉴于过去两年全球光伏实际装机量均超过或接近两家协会预测值的上限,我们假设2022—2025年的全球光伏实际新增装机量的都接近预测的上限值,2022年取235GW,2023年取270GW,2024年取295GW,2025年取340GW。

  相比于组件行业来讲,我国硅料行业的行业集中度更高,头部硅料企业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协鑫集团、新特能源、东方希望新能源、亚洲硅业等六家企业合计贡献了国内88%左右的产能和产量。截止到2021年底,国内多晶硅料有效产能超过67万吨,全球产能超过88万吨。

  硅料行业有两个趋势,一个是行业集中度还在提升,一个是中国的硅料产能的全球份额也在提升。通过公开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头部六家企业2022年和2023年底的有效产能,知道了他们的合计产能后,便可通过份额占比推算出未来两三年的国内硅料和全球硅料产能。份额占比的取值,我们中性偏保守一点,假设前六家头部企业2022年的国内产能占比从88%提升至89%,那么2022年底时国内的硅料产能为129万吨,因为这两年国内新增硅料产能很大,国外却很少,我们预计到2022年年底时,国内硅料产能的全球占比可高达85%,那么2022年底时全球的硅料产能即为151万吨。这个推算结果和硅料业内专家预计的相差不大,可见我们的基础数据和预测占比是比较合理的。

  同样的测算逻辑,我们可推算出2023年底时国内多晶硅料产能大约为172万吨,全球多晶硅料产能大约为195万吨。

  请注意,年底的有效产能不等于年化产能,有一些产能可能是年中或者年末才投产,所以年化产能肯定是低于年底有效产能的。从头部硅料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来看,多晶硅料行业的有效产能利用率整体是超过100%的,产销率也接近百分之百。也就是说,至少在2021年里,多晶硅料是严重供不应求的,因此价格不断上涨是必然的。

  2020年底时,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为60.8万吨,实际产量为52.1万吨。2021年年底时,全球多晶硅有效产能为88万吨,全球实际产量为66万吨(实际产量几乎等于年化产能)。

  因为2021年内竣工的硅料产能比2020年明显增加,所以当年年底多晶硅有效产能和实际产量的比例从86%下降至75%。考虑到2022年和2023年投产的硅料产能更多,因此未来两年的年底有效产能与实际产量的比值大概率不超过80%。我们中性偏保守一点测算,2022年全球多晶硅料产量取90万吨,2023年取150万吨,2024年可取到200万多。因为2023年底时全球硅料总产能将超过195万吨,所以2024年产量取200万吨不算多。

  测算完未来几年全球硅料产能和产量后,就可以测算这么多硅料可以生产多少光伏组件了。

  随着电池薄片化、大尺寸化以及转换效率的不断提升,一瓦电池片所消耗的硅料量是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的。2020年时一瓦电池片大约需要消耗3g硅料,2021年底时已经下降到2.7g/W了,目前据说已经下降到2.6g/W。为了方便计算,我们换算成每万吨多晶硅料可生产多少GW电池片,而电池片GW数基本上等于组件的GW数。

  我们还是中性偏保守一点来取值,已知2021年全球多晶硅料产量为66万吨,一万吨多晶硅料可生产组件3.55GW,那么,2021年全球硅料可生产234GW组件。但是,2021年全球光伏实际装机量不到190GW,也就是说,2021年生产的组件中赛酷体育,有50GW左右还没有装机,是库存或者待安装产品,这个库存数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可说明我们上面的推算逻辑和取值不是太离谱。

  以此类推,我们可推算出2022年全球硅料可生产328GW组件,2023年可生产562GW,2024年可生产780GW。

  因为我们在光伏装机量环节测算出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量为235GW,2023年为270GW,2024年为295GW,2025年为340GW。也就是说,2022年将多出93GW左右,2023年将多出292GW左右,2024年将多出485GW之多。

  显而易见,按这两年全球多晶硅料的产能规划和释放节奏来看,全球硅料有效产能必然要严重过剩的。因此,多晶硅料价格下跌和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是必然的。而产品价格下跌加之产能利用率下降,必然会导致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下降。这就是为什么通威股份等头部硅料企业去年和今年上半年那么赚钱,市盈率如此之低,但股价却不好好涨的最根本原因。是的,投资投的是未来,是预期!

  接下来我们再测算一下未来光伏组件行业产能情况。都说硅料价格下降有利于光伏组件企业改善盈利情况,但是,如果光伏组件企业产能也严重过剩,那么必然会打价格战,而且产能利用率也不会高,继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也很难改善。

  因为头部光伏组件企业大部分只公布了截止2022年底的产能规划,所以我们只能比较精确地测算出2022年的产能情况。

  目前全球最大的前五家光伏组件生产均是中国企业,分别是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阿特斯,我们上次文章研究过的东方日升出货量常年排在全球六七名的位置。截止到2021年底,以上六家组件企业的光伏组件合计产能为234.3GW,大概占国内总产能的68.6%左右,那么国内2021年底光伏组件的总产能大概为341GW,又已知2021年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75%左右,那么2021年底时全球光伏组件总产能大约为454GW。同样的道理,年底有效产能不等于当年年化产能。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年化产能远远超过190GW的,因为头部几家企业的组件产能利用率没有一家超过90%,龙头隆基绿能组件产能利用率不到70%。晶科能源和东方日升更是只有60%左右。那么整个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大概率在70%左右,190GW➗0.7=271.43(GW),也就是说,2021年全球光伏组件的年化产能大概率超过270GW。那么,2021年年底有效产能与全年年化产能的比值为1.675:1。

  到2022年底时,预计国内光伏组件产能可达460GW,全球产能可达597GW,如果还按1.675:1的比值来算,2022年全年的年化产能可达356GW。

  通过上面的测算,现在我们可得出下表。2021年光伏组件年化产能比2021年的实际新增装机量多出86GW,很明显产能过剩了,所以整个光伏组件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因为硅料的年化产能最大可生产234GW组件,加上库存,硅料企业基本可实现满产满销,还没有产能过剩。

  但是,到2022年结束时,组件年化产能将高达356GW,如果组件行业满产满销,硅料行业的产能还是有点缺口,不会产能过剩。但是,预测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只有235GW,组件和硅料的年化产能均比下游装机量多出100GW左右。即便整个行业可承载50GW的库存,也还多出50GW以上的过剩产能。而到了2023年和2024年时,硅料产能比实际需求量多出更多,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

  1、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硅料企业的毛利率、产能利用率以及整体盈利能力大概率会逐渐下降,很可能会上演戴维斯双杀。然后,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一批落后产能和经营不善的企业会逐渐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最后,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会逐渐好转,头部企业盈利能力很可能逐渐企稳回升。

  2、硅料价格下降,不一定就会导致组件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改善,因为未来组件行业的价格战可能会更加激烈光伏,产能利用率可能还会下降。很明显,组件行业的投资难度比硅料行业更大,更难判断。

  3、光伏行业新增装机量很可能会继续超市场预期,因为随着硅料价格下降和组件转换效率的提升,单晶组件销售均价很可能会下降到1.55元/W以下。届时,国内国外很多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可能会大批上马,从而导致光伏产业阶段性盈利能力提升,一些股价回调较多的优秀光伏企业很可能会来一波主升浪。

  4、中国企业在全球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占比均超过70%,而且还在持续提升,但是,未来几年内,中国国内的光伏新增装机量仅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中国产光伏产品需要出口。那么,未来一旦外国开始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打压,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很可能会变地越来越差,甚至死亡。

  总之,整个光伏产业链上的硅料和电池及组件这两个细分领域目前的投资风险远大于机会,一定要慎之又慎。至于像逆变器、光伏玻璃、光伏设备、储能系统等其他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情况,我们虽有所了解,但因为我们还没有系统研究和测算过,就不妄加评论了。等抽出时间,我们再对其他几个细分领域进行研究和测算,敬请关注。

  没记错的话,第一个喊这话的是某基老板,貌似它们家还在大力扩产,不要听他喊什么,要看他做什么。

  农村老太太吃席,一边吃一边扒,一边跟别人说这个不好那个要少吃,最后还恨不得打包全带回家。

  光伏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剩。光能源是清洁能源,也是唯一绿色能源。光伏的缺点是日夜和晴阴,高峰充电或高峰制氢,能量得以存储,何来过剩之说。新能源之氢能源在还在大赛酷体育力推广之中,应用前景广阔。光伏大有用武之地,岂能过剩。光能是地球唯一能量来源,也是唯一绿色能源,中国地域辽阔,治沙发电相得益彰,只有嫌少,不会嫌多。光伏发电,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很高,光伏是我们的强项,绝对不能放弃。光电是第一级能源,工业民生离不开,在蓄能解决不理想的地区,光伏因弃电严重而影响效率,跟上配套很重要。电力只有短缺,没有过剩。

搜索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