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光伏巨头“晶澳科技”巨额负债高速扩张有什ku酷游平台登陆么隐患?
这个学校不大不小,可以容纳6千名学生,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完工,明年就可以招生开学。
对于这个情况,有人批评有人赞扬,我觉得吧,不管怎么说,不管是什么教育,本身都是好的,至于别的东西,五花八门,我们就不予评价了。
靳保芳的出生很普通,1952年出生在河北邢台宁晋的一个务农家里,文化水平并不高,高中毕业就出去打工。
到了1992年,由于表现出色,被调到县电力局当局长,手腕非常强硬,把松松垮垮的电力局给整顿得嗷嗷叫。
经过这两次打击,或者叫磨练吧,靳保芳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未来的出路。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老乡,叫任秉彦,是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研究所的副主任。
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说服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硅片公司“松宫半导体株式会”,一听就是日本名字。
到了2005年,靳保芳又复制了跟日本公司合作的这一套,在澳大利亚,和当地的光电科学公司合作,再次合资成立了“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晶澳科技就是这样来的。
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就是走的国际化路线,所以到现在为止,国外贡献的业绩都还是大头。
在过山车上坡阶段,所有光伏公司都像打了激素一样,毫不在乎代价和隐患地往前冲。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晶澳科技就开始布局光伏“一体化”,具体介绍下面分析业务的时候会说。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赛维”,或者还有没有人记得“彭小峰”或者“施正荣”?
靳保芳并没有这样婆婆妈妈,以极短的时间,打折卖,只要愿意接手,价格可以一直压,前提是必须马上签合同。
甭管这些大大小小工厂之前是干嘛的,把多晶硅棒买回来,然后搞台切割机,咔咔咔切成硅片就可以做生意。
全世界的光伏产业确实发展速度极快,我们都知道,咱中国一直以来都是生产业大国,只要开足马力干,只要客户敢开口要,就没有交不了的货。
这群人在金融危机过后,活了下来,于是赌光伏行业马上会复苏,继续疯狂加杠杆扩产能,以为到了“剩者为王”的时刻。
没过多久,到了2012年,光伏行业最大的事件就是美国对我国进行所谓的“双反”调查,这个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
这下好了,已经不能用惨来形容我国的光伏行业,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地,就这样被赤裸裸地洗劫了一遍。
从极速甩库存之后,晶澳科技就潜伏下来,捂着钱袋子缩衣节食过日子,一边安安心心搞研发。
自从2012年之后,我国深刻意识到完整产业链的重要性,所以后来国家扶持的重点在上游和下游。
文章开头就说了,晶澳科技从2005年和澳大利亚的相关机构合作成立晶澳太阳能以来,就没有只押宝在晶体硅上面。
而是不断扩张新业务,比如2008年先后在扬州和东海成立的电池和铸锭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电池产能就达到650MW。
到2010年,晶澳科技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晶体硅电池公司,出货量高达1.5GW。
其实关于一体化和专业垂直的选择上,每个行业一直以来都很有争议,有的人认为要把一个东西做好做精,有的人认为要分散风险。
其实前面两轮光伏之所以惨,是当时我国各方面都跟不上,比不过发达国家,整个行业完全受别人的控制。
因为整个产业链都是空白的,每个业务都赚钱,所以很多公司都跟晶澳科技差不多,不断地扩张新业务。
现在又不一样了,虽然我刚说一体化或者垂直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趋向于一体化。
再到后来,晶澳科技在美股私有化退市,然后2019年又借壳在A股上市,大家都知道了。
再提一下靳保芳的两个女儿,虽说公司也是职业经理人制度,不过该有的传承还是会有的。
因为靳军辉之前一直都是公务员,2021年做到了省直团工委书记的位置,也没有持有晶澳科技的股权,所以外界都不知道.
靳保芳回公司不久后,靳军辉就当了助理,当年年底还代表公司面见了英国女王。
跟大女儿不一样,靳军淼这些年一直都跟在靳保芳的身边,所以在很多仪式举办场所,都会有小公主的身影。
而在靳保芳被调查的那几个月时间内,靳军淼同样以助理的身份,监管公司,而且当时一些重要的合同,都是经过她签订的。
在这之前,晶澳科技有“四太保”,分别是负责运营的牛新伟,负责财务的李少辉,负责销售的黄新明,还有董秘武延栋。
如今四太保已经没一个在董事会了,2021年的时候,牛新伟和黄新明还在,真是物是人非啊!
晶澳科技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分别是硅棒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光伏电站。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硅棒和硅片不能算作公司的业务,只能算是耗材或者配件。
按照公司的标准,硅片和电池的产能保持在组件产能80%左右的水平,每次扩产都是同步进行。
组件产能后面会说,按照这个规模,硅片虽然几乎不对外销售,但是规模依然是行业前列。
目前公司主流产品是魄秀(Percium)系列,采用的166mm或者182mm的单晶硅片。
任何电池最关键的参数就是“转换效率”,魄秀电池的转换效率是23.6%,这已经是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魄秀,还有一款倍秀(Bycium),N型电池,这个转换效率更高,达到24.6%,不过还在优化升级阶段。
这个就是晶澳科技的对外拳头产品,2021年总营收413亿,组件营收就高达395亿。
对了关于硅片、电池和组件的具体介绍,在之前分析光伏行业的时候,都已经很详细通俗的科普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晶澳科技主要业务在国外,有60%以上的组件销往海外,只有不到40%的组件卖给国内。
比如标准72片单晶DeepBlue系列组件的主流功率可达535-555W。
对于分布式光伏,晶澳科技也有配套的屋顶组件,比如DeepBlue 3.0 Light组件,采用地182mm硅片,为屋顶太阳能量身打造,功率也可以达到415W。
去年年底,光伏电池老大通威股份也分布了进军组件的公告,出道就是大手笔,新建产能25GW,不过投产还早。
对了,我记得去年看到过消息,2022年年中的时候,晶澳科技组件累计出货量突破了100GW,这可是全球第三家。
现在公司的新一代电池组件DeepBlue 4.0X,平均转化率可以达到25%,最大的优势是大概可以降低2到4个百分点左右的成本.
光伏产业这几年都在疯狂扩产能,市场其实已经饱和了,你们可以等着看今年下半年的行业数据,产能一定过剩。
晶澳科技自己有电站,根据2021年的数据,已经对外售电的装机量大概350MW。
还有一种就是分布式电站,也就是屋顶太阳能,公司会先跟业主签订合同,然后投资建设。
我觉得一体化唯一的好处,就是当行业产能过剩的时候,公司受到的打击相对来说会小一点,抗击打能力强一点。
其实从成本角度来说,不管是一体化还是垂直化,相差并不大,而且也不会因为产能过剩就会让一体化的利润更高。
比如说硅片,如果今年供需达到平衡,那么明年产能肯定是过剩的,价格就必然会下降。
这个时候晶澳科技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继续自己生产自己用,第二个是对外采购。
并不是自己做的成本就一定会低,当行业内卷的时候,是有可能买别人的比自己生产还要便宜。
所以一体化只在行业大幅度动荡的时候,会有缓冲作用,在优势方面,其实并没什么突出的。
所以大家都在研究各种电池技术,太阳能面板技术,大硅片技术等等,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提高一丢丢太阳的转换率。
在我看来,这六个东西,是做一个,还是做几个,差别没那么大,关键还是电站。
至于N型晶硅、钙钛矿电池技术和储能,这几块领域晶澳科技也都在研究中,今天就先不说了。
由于2019年才在A股上市,软件里面没有2019年之前的财务数据,有的也是借壳数据。
2021年营收413亿,同比增长60%,2022年三季报营收493亿,同比增长89%。
2021年净利润21亿,同比增长35%,2022年三季报净利润34亿,同比增长150%。
这也是这些年光伏行业太火了的原因,全球装机量都在一直攀升,市场需求一直都是供不应求。
比如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60.3%,欧盟27国新增光伏装机41.4GW,同比增长近50%。
2022年上半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核心产品,扩产规模分别高达458万吨、588GW、293GW和361GW。
晶澳科技就不用说了,可能这个月才公布有一个5GW的项目,过两个月就又公布一个10GW的项目。
但是每个国家的电网对于新能源电力的容纳度都是有限的,这个我在之前分析特变电工的时候也详细讲过。
即便是电网升级,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而且周期也必然很长,相对于新能源的扩张速度来说,简直是一个龟速一个像兔子一样。
但是随着整个行业的产能越来越大,加上某些原材料的上涨,毛利率是越来越低的。
如上图所示,2021年的毛利率已经下降到只有14.6%,2022年三季报进一步下降到13.4%。
这些年的不断投入,晶澳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并不低,2021年70.7%,2022年三季报63.4%。
2021年的流动负债326.5亿,总负债402.5亿,2022年三季报流动负债399.8亿,总负债高达482.8亿。
2021年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65亿,2022年三季报也只有43亿。
不过经营现金流出同样也是不小的,2021年354亿,2022年三季报458亿。
但是同时有另一个问题,这么高的负债率,这么低的现金流,行业如果一直景气,也还好,但是一旦景气度下滑,什么样的后果就不用我说了。
相比之下,隆基的资产负债率虽然也有60%,但是人家账上可是躺着486个亿的现金。
对于大多数新能源企业来说,不止是光伏,高负债是普遍情况,当然发展是必须要加杠杆的,这个本身并没有问题。
可以说这也是无奈之举,现在不扩张,那就现在开始慢慢没落,现在扩张,那就未来小概率能成功跑出来,大概率破产。
这样说并不夸张,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数都数不清,就跟跑马拉松一样,出发的时候人挤人,越靠近终点,人越少。
我做了下面这张表,A股核心资产研究汇总的表格,里面精选了上百家优质的龙头公司,并附数万字的分析方法。
以后所有分析过的公司都会在上面这个表里更新数据,另外以后每周的周末,会把本周分析过的公司一起做一个深度总结,周总结也会和表格放在一起。
每次分析公司后,会在后面加一些更深度的观点或者计算方法,也会放到一起方便阅读,都记得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