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ku酷游手机版围剿华尔街对弈华盛顿中国光伏产业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呢?
2011——2013年,堪称中国光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的冲击之下,国产光伏举步维艰,一批批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企业纷纷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倒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国人及时地对中国光伏进行“补刀”,以反倾销、反补贴的名义对我国光伏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
重重打压之下,彼时中国第一大光伏巨头——尚德太阳能因无力偿还数十亿巨额债务而轰然倒下。
正当国外多数人要以为中国光伏就此一蹶不振时,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光伏就逆势增长,一跃崛起为世界第一,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中国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绝对的统治力,让所有想看衰它的人都大跌眼镜。
反观光伏起源地的美国,到2020年时候只剩下一家企业First Solar还停留在全球前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无法和中国光伏相提并论。
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光伏的崛起和美国光伏的衰落恰恰是美国“双反”制裁所造成的,美国人偷鸡不成蚀把米,又干了一件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
所谓光伏产业,通俗点来说就是将常见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产业。自上世纪中叶从美国初步诞生开始,光伏就以其清洁、可再生的优势而备受青睐。
尤其是在国际能源上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大背景之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意识到了这一领域得天独厚的巨大潜力,一系列支持太阳能应用计划应运而生。
例如在1997年美国推出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04年德国特意以《可再生能源法》、高额补贴等形式鼓励居民安装太阳能光伏。
受限于市场需求小和技术水平一般,习惯于煤炭、水利发电的中国在光伏领域起步较晚,国家重视程度低,在21世纪前全国仅仅只有17家光伏组件企业。
到了21世纪初,一批嗅觉灵敏的企业家看中了这块潜力无限的大蛋糕,英利、尚德、天合光能等光伏企业陆续崭露头角。
诸如多晶硅之类的上游高端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单单在2010年,我国光伏要向美国支付超过30亿美元的技术专利费用。
在下游方面,国内太阳能安装尚不普遍,市场狭小,欧美市场占据了中国光伏企业出口的大半江山。
如图所示,自2002年到2010年,中国光伏装机量仅仅是世界装机量的零头。
而中国企业则在产业链中游发力,一边自外国进口高价核心原料,生产太阳能组件,另一方面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在这种结构下,光伏产业的利润大头被国外赚走,中国只能在中间赚一层辛苦钱。
以多晶硅(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材料)为例,2007年之前,全球9成多晶硅生产掌握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中国虽然很早就掌握了多晶硅技术,但是采用的工艺落后于人,产量低、质量差,无法与外国人竞争。
这样的后果便是外国人可以低价从我国进口生产多晶硅所需要的原料,然后经过一层加工后再高价卖给我国,这中间差价最多可达44倍!
为了改变这一受制于人的状况,国内掀起了一波多晶硅投资的热潮,即使明知产能可能过剩,各大企业也不惜成本蜂拥而入。
在2008年,中国多晶硅需求不过1.7万吨,可到了两年后,疯狂的扩产潮就将我国多晶硅产量增加到了10万吨,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需求,由此使得多晶硅价格跳水般下降。
更为糟糕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使得发达国家对太阳能的高额补贴因财政不继而大砍一笔,国外光伏需求迅速萎靡不振。
这对将外国市场当做主战场(80%出口到国外)的国产光伏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中国企业还在为如何走出需求不振的困境而发愁,另一边美国人、德国人已经在磨刀霍霍对准中国光伏。
2011年,几家美国、德国光伏巨头一纸诉状将中国光伏企业告上了美国商务部,他们以不公平竞争、低价倾销、巨额补贴为由,要求对中国企业实施100%的杀伤性关税,从而将我国赶出光伏市场。
恰好在发起申诉的前两个月,美国有三家知名光伏企业宣布破产,其中一家还是从奥巴马政府手中得到数亿美元扶持的样板性企业。
实际上与大部分美国人所臆想的不同,中国光伏企业的崛起除了对一部分同样身处产业链中游的竞争企业产生挤压外,对整体美国光伏行业是利大于弊的。
就上游来说,生产太阳能组件所需要的诸多精密机械、设备主要从美国方面进口,就下游而言,美国国内庞大的太阳能应用市场离不开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
更何况中国光伏企业还积极在美国本地进行投资,开设工厂,提高当地就业率,如尚德太阳能在2011年前就已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了1300万美元,聘用了当地数百名工人。
关税大棒制裁,固然迫使中国光伏企业在随后几年对美出口产量同比锐减近23%,让美国同类型企业压力减轻了不小,却也使得美国消费者支出增加,抑制了太阳能产业在美国的需求,相关中国企业因受次打击而对美投资兴趣、能力大减。
到了2012年,中国几大代表性光伏企业无一不处于亏损状态当中,包括尚德太阳能在内的一批厂家挺不过这波低潮而破产,中国光伏业进入至暗时刻。
比起外国关税大棒,怎样拓宽市场、最大程度降低国外需求不振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光伏显得更为重要,即使光伏企业自身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也无法抵消供远大于求的窘境。
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企业自身能够应付得了的,于是国家便在这危急关头及时出手,一套组合拳下来,将中国光伏从悬崖边拉了过来。
过去几年国内各地方各自为政,为了追赶时髦而赶鸭子上架了一系列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光伏项目,使得整体光伏需求饱和,在部分关键领域甚至达到了近10倍。
需求饱和必然带来价格下降、利润率暴跌,使得那些急功近利上马的企业难以为继,拖累整个行业。
有鉴于此,将资质较差的企业拦在大门外,引导行业有序健康生长就显得尤为必要。
2013年,国家就对此出台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设置了年生产规模、投资金额比例等硬性门槛,阻挡那些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进入行业恶性竞争,促进行业内部整合、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
如前所述,光伏市场畸形现象严重,国内企业长期以国外市场为主,久而久之便将主动权交到了外国人手里,如果能够扭转这一现象,充分挖掘国内消费潜力,那么外国人的反倾销关税措施将不攻自破。
于是在同年7月国家出台的《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扩大国内市场、建立适应国内市场的光伏产品生产是国产光伏工作的重中之重。
包括大力支持国内公共场所机构增加光伏电源、以点带线带面拓宽光伏应用面、在偏远地区增加补贴力度等措施,一下子让我国光伏消费市场蛋糕做大。
就在去年,全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1.2亿千瓦,在2011年时,这个数字只有220万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在补贴方面,有别于传统刺激光伏生产方式,国家这次把目光聚焦在了光伏链条的下游,“先发电再补贴”,有效避免了过去头重脚轻、骗取补贴的现象。
要想真正赶超欧美同行,有了市场还不够,在核心技术上也得取得攻坚突破,这样搭配上我国本就具有的成本优势,就足以让欧美光伏难望项背。
从2012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狠下心来研发技术,在半片、双面、大尺寸、叠瓦、多主栅、超白低铁玻璃等方面奋起直追,各类技术专利喷涌而出让欧美同行刮目相看。
例如在去年,中国一家企业在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方面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6.81%,一举刷新了5年前由日本人创下的纪录。
除了在封装背面板材料这样的极少数领域,中国已经在光伏技术上下游全方位达到或超过欧美同行。
十余年内,经过一连串技术革新创新,中国光伏发电成本整整下降了10倍以上,使得欧美光伏企业最大的一项优势不复存在。
原先美国光伏的地位之牢固犹如芯片一般,可到了现如今完全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截止2020年,全球前十家光伏企业美国只有一家上榜,曾经在晶体硅领域鼎鼎大名的美国光伏巨头SunEdison 被中国企业保利协鑫能源收购,
无论是多晶硅、硅片还是电池片和组件,中国企业都把国外同行踩在了脚下,其中硅片方面达到了全球9成7的比例,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光伏打一个喷嚏,全世界太阳能都得感冒。
按理来说美国的资本、科技人才优势无与伦比,为什么会在这几年间突然落后中国一大截呢?
除了中国自身的努力外,不得不提到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光伏作茧自缚,被“双反”坑惨了!
原来,在“双反”关税保护下,美国太阳能产品少了中国的竞争,价格得以维持在一定高位,可美国消费者对此并不买账,他们更宁愿寻求价格更加低廉的传统能源进行代替。
再加上彼时高额人力成本下美国制造业外流趋势难以阻止,在美扩建太阳能工厂不划算,这一来一回之间,两国光伏地位变动调换也就不难理解。
今年稍早前,我国商务部正式出台的一份关于限制关键技术出口的意见书中,诸如超高效铸锭单晶、硅片技术在内的中国领先的技术纳入到对美禁止出口名单当中,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光伏领域的霸主地位,避免被美国人偷窃技术。